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生工作 >> 正文

如何开展爱心教育

日期:2012年03月31日 12:48  

 一、爱心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通过教育使学生知恩-感恩-报恩,会关爱他人,能规划自我、共同建设和谐校园。其内涵是要学生从被人关爱的习惯性思维中走出来,学会关爱他人。

二、对学生实际状况的分析
    我们职院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较高。他们从小是在父母、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们的关爱中长大的,接受长辈的呵护是他们生长环境的特点,所以被人关爱成为他们的习惯。进入高校后,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有独立的愿望,但是常常想到的是自己有了权利,缺乏责任意识,也不会关心他人。由于理想信念还不明确,遇事思想易动荡,缺少主心骨和稳定性,容易冲动,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强;有爱国意识但不会把爱国意识与具体行为相结合。在与他人、社会、自然界的关系上多数同学缺乏良好的、和谐的沟通能力,普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较强。相当多的同学在困难挫折的面前,意志品质不够顽强,容易妥协或退缩;普遍自信心不强。生活方面:生活上自理能力不强,生活常识匮乏,有些同学衣服不会洗、物品不会放、宿舍脏,有混一天算一天的思想;普遍对生活的期望值较高,不适应艰苦生活,有些学生花父母的钱不心疼。个别同学道德缺失损人利己。我们的爱心教育就要从这儿起步。

三、爱心教育的方式
    为了使学生能愉快地接受这种教育,开展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是很重要的。一是正面教育:如军训、思想品德课教育、班级爱心教育、党课教育、入学教育、听专题报告等。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如主题班会,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文明宿舍建设、引导学生撰写爱心论文等形式。还有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如:给父母写一封信、出版报、慰问老师、看影片或录像、文艺活动、体育活动、志愿者服务队、献血活动等。最后我们通过每学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对学生爱心素质的提高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我们感到对学生的爱心教育不是通过简单的几次教育和组织几次活动就能解决的,它需要学校与家庭,校内与校外,课堂上和课外活动中相互配合,长期坚持才能有效,更需要老师、班主任、辅导员、领导共同努力,特别是老师先向学生奉献出爱心,赢得学生的认可,营造出一种有爱心的育人环境和氛围,再对学生进行熏陶,逐步感染引导学生才会有效。